- 手机:
- 13728687007
- 电话:
- 13728687007
- 邮箱:
- admin@youweb.com
- 地址:
- 广东省中山市
自上世纪末至今,"口述实录"在国内报刊上盛行已久,且势头愈发强劲。其中不乏佳作,如冯骥才反思“文革”的《一百个人的十年》、周同宾讲述99个南阳农夫的《皇天后土》。然而,真正在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,是北京青年报记者于1998年推出的《肯定隐私》,以及随后的《回家》、《情证今生》、《绝无禁忌》、《相逢生疏人》等系列作品。今年暑假,临近第二十个教师节,北京修正文库于2004年6月推出的“口述中国”书系之一——《100个基层老师的口述》在图书市场上备受追捧。该书源自《教育时报》历时四年的大型口述实录栏目——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,被誉为“献给中国的礼物”。“口述实录”一词中包含两个关键词——一个是“述”,一个是“录”。因此,在1998年暑假,我们萌生采写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栏目的想法时,心中不禁产生了诸多疑问——“述”些什么内容呢?何为“述”,又当如何“录”?……在探讨什么内容?第一个疑问,是所有“口述实录”栏目与作品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:在我们的平台上,我们希望仆人们讲述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故事?人生既丰富多彩又简单多样,值得回味和讲述的实在太多,然而我的同行们似乎都一致地将目光集中在一个焦点上——情感。
在此领域,其策划堪称开创先河。翻开《肯定隐私》,映入读者眼帘的标题诸如:《婚姻难维系》、《不愿步入婚姻殿堂》、《畏惧婚姻的女性》、《一场短暂的风花雪月》……若说对安排沉溺于情感故事尚能理解——《肯定隐私》的副标题即为《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》——那么,后续众多效仿者的盲目追随,似乎显得不够高明。于是,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类似这样的标题:《黎明时分话别离》、《丈夫比我小十六岁》……或许是为了验证“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烦恼”,这些故事中充斥着情感、婚姻中的负面元素,婚外情、多角恋、一夜情被讲述者或泪或笑地津津乐道,乐此不疲,不觉单调。然而,这难道就是生活的全部吗?这显然并非,让我们来探究《100个基层老师的口述》中究竟记载了哪些内容?从标题上,我们大致能窥见其中描绘的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:《人生路途上的来去匆匆》、《两次当逃兵的经历》、《渴望飞翔却屡遭挫折》、《命运之船何时转向》;涉及个人权益的坚守:《校园债务让我喘不过气》、《在都市中迷失了我的梦想》、《婚礼在炮火中破碎》、《何处寻求公道》;校内纠葛的难解之谜:《既能做妻子也能做情人》、《虽是代课教师却无愧于师名》、《我能拿什么奉献给你》、《一生的梦想都在讲台上》;师生之间难以言说的情感:《孩子让我爱上了这片土地》、《从未将同学视为外人》、《我的班长未能毕业》、《与同学们共同成长》;当然,还有丰富多样的情感故事:《半路捡到的好伴侣》讲述老年人再婚的历程,《未曾将对方视为外国人》记录跨国婚姻的细节,《经历了风雨却未见彩虹》剖析情感的简单与脆弱,《如同所有爱情小说一般》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神奇……一百位教师,一百个故事,一百种经历,一百种感悟。
我越发感受到,这里的“100”并非具体数字,而是一种象征,代表着人生中那些无法言尽、难以述明的精彩与无奈。而这,正是“口述实录”之所以枝繁叶茂、充满生命力的所在。那么,这种力量究竟体现在哪里呢?在众多报刊的“口述实录”栏目里,我们发现同行们往往选择在报社、办公室,抑或是饭店、咖啡馆等地进行采访。以《肯定隐私》一书为例,其中21篇口述中,从第10篇到第16篇,连续7篇的采访地点均为《北京青年报・青年周末》办公室。这样的安排无疑给记者带来了便利,无需起身便能完成工作。然而,我们不禁思考,对于深山区基层老师而言,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未曾踏足省城,未曾领略过大饭店的韵味,对报社的样貌也一无所知。若让他们来到报社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,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,他们是否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呢?是否过于纠结于哪些内容适合在此处提及、哪些不宜透露,这或许会使得某些情绪被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,某些细节也被有意无意地保留未言?若果真如此,文本的可靠性可能难以得到保障。于是,《教育时报》做出了决定,走出报社的办公室,离开城市的喧嚣,深入基层,深入一线,依靠着在脑海中反复温习、几乎能倒背如流的地址,去寻找那些讲述故事的主人公。他们在学校、在教研组、在家中,甚至在田间地头,在老师们所熟悉的环境中,用他们特有的语言,讲述自己生命中的喜怒哀乐、阴晴变化。他们走过布满荆棘的山路情感口述实录,踏过常年不化的积雪,也曾经历过在老师家中留宿,在寒冷的三九天里中山哪里有靠谱私人调查公司,尽管盖了两床棉被,却依然彻夜难眠的考验。
在一份采访手记中,我曾如此记录:“乘坐颠簸的乡村巴士,环境脏乱,行程缓慢,旅途劳顿,然而,我们的教师们不也是乘坐这样的车辆前往乡村参会、前往县城采购书籍、前往省会进修深造吗?让我们从脚下这片土地开始,记录一位普通教师的生活轨迹。那么,该如何记录呢?采访结束后,面对那一摞厚厚的笔记或几盘录音带,接下来的整理工作又该如何着手呢?”我们参与撰写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的记者们普遍认同:在处理仆人公的叙述时,尽管可以删减或调整内容,但绝不能进行润色或加工,不能为了追求阅读效果而随意增减文字。因为记者的首要任务是记录,而非创作。同理,接受采访的教师们是在讲述故事,而非撰写文章。作为这组系列报道的策划者和最终审核者,我多次不厌其烦,甚至不留情面地提出疑问:“这些话真的是老师亲口说的吗?”他真的就是这样说的吗?他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会如此表述……在口语化的记录方面,整体安排还算得体,《肯定隐私》的主要问题在于,作者常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,在仆人公的叙述过程中,频繁插入自己的思考,这不可避免地会干扰读者在阅读口述故事时对情节的直观判断,例如:我不确定坚韧的女性在回忆自己不那么坚韧的过往时,是否都会流露出自嘲的神情,又或者只有以这样的神情去面对那些未曾取得胜利的日子,才能显得更加坚韧……这段话出自《肯定隐私》的第一篇文章,书中类似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文字比比皆是。
在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的撰写过程中,我们努力避免的正是这一点;在结集出版的《100个基层老师的口述》一书中,那些以记者身份发表的有限文字也被悉数删去,彻底地将老师置于了发言的中心。在采写过程中,我反复提醒自己,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中的第23篇《噩运从买计算机开头》,记录了王老师失去高校生儿子的经历,我的结语是这样的:我打开门,就听到了:“妈,我以后再也不需要你为我操劳了!”我听到了声响,但门边无人,厕所空无一人,客厅同样寂静,我立刻冲向厨房,只听见一个沉闷的声响——"啪"——那是我儿子的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,他是从厨房的窗户跳下的,五楼的高度情感口述实录,无人能救。读者或许不知,报纸上刊登的王老师的故事篇幅仅是她讲述的十分之一,而她讲述的更多是儿子去世后她如何与学校交涉的经过。作为一个讲述栏目情感口述实录,我们的定位是倾听个人的声音中山可靠的外遇调查公司,但涉及多方的问题和细节,我们通常难以进行全面调查和核实。经过反复考虑,我们决定让王老师的故事在儿子自杀的那一刻停止。生活往往比任何创作都要丰富和真实。最终成文的这段叙述,是我根据录音一字一句整理的,没有进行任何加工或修饰,包括语气停顿和象声词,都力求保持老师叙述的原始风格,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故事的现场感和真实性。
这种追求,在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这部作品长达四年的采写与编发过程中,得到了坚定不移的体现;那么,具体如何进行发布呢?最终,在整理仆人公叙述的成果时,又应以何种形式进行刊发呢?实际上,在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的构想阶段,这一问题便成为焦点议题。那时,以《肯定隐私》为代表的口述作品风头正劲,众多类似栏目虽名称各异,但形式上却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:首先,这些栏目中的仆人公均未透露真实姓名;其次,他们的工作单位和身份信息同样未曾公开;再者,仆人公的照片也未曾出现——人们不禁要问:“这究竟是不是记者虚构的呢?”面对这类“无头无尾”的作品,读者不禁时常产生疑问:“难道记者没有夸大事实?”对此,不少同行持不同看法,他们认为,“口述实录”中的内容原本就是为了让读者消遣,从某种意义上说,也满足了部分读者对窥探的好奇心。因此,只要故事引人入胜、扣人心弦,又何必过于拘泥于细节呢?我们对此持有不同意见。作为新闻工作者,我们视记录历史为己任。我们旨在描绘一幅当代中国教师的群像,为世纪之交基层教师的生活留下宝贵档案,为我国教育史谱写一段鲜活而深刻的篇章。这并非口号,而是源于我们对社会责任的坚定承诺。四年的坚守,六万公里的征程,三十七位记者的接力,以及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所走过的路,都充分证明了我们信念的坚定。
《教育时报》规定严格,参与口述的教员必须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、工作单位,并附上个人照片。无论是对现任校领导侵吞教师研究成果的揭露,如《我只受这三回骗》,还是对妻子与邻居通奸行为的披露,如《这种局面让我无法正视》,哪怕面临这样的情况,100位教师均无一例外地遵守这一规定。尽管这一看似严苛的要求让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颇具吸引力的素材,但我们始终坚持发布“三有”作品的原则,从未有过动摇。因为我们身为新闻工作者,新闻的首要宗旨即是真实。而我们在记录历史时,历史的首要宗旨同样是真实。若将“述”与“录”视为“口述实录”的两个核心词汇,那么,“实”无疑是其灵魂所在。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真实,让《100个老师的自述》和《100个基层老师的口述》在众多同类栏目和书籍中独树一帜。